天翼小说网 > 其他类型 > 带个陶罐去扶贫 > 第二百一十六章 村村都建敬老院

第二百一十六章 村村都建敬老院(1 / 1)

第二百一十六章村村都建敬老院

到了第一户人家,夫妻二人过日子,刚刚六十出头。儿子举家在外地打工,他们住着新房。

日子过得也很拮据,每月除了儿子给的五百元生活费,再就是流转土地收入的三千余元。

老头除了种种菜,没别的手艺。种菜又卖不出去,有时村里不种菜的人家来客,会去他地里买些,价钱非常便宜。

家里吃饭,基本上是瓜菜为主,极少舍得买肉鱼吃。

老头满是茧子的大手,握着郑畏的手时,竟然提出来,“帮我找个挣钱的活干吧,庄户人不缺力气,就是不会做生意。”

郑畏看着老头还算健壮的身体,再看看他老伴也还硬朗的身体,真是没有活做,生生把日子过得拮据起来了。

老汉对儿子没有怨言,还替儿子分辩:“他养着两个孩子,还得供应上学,不容易啊。每月给我五百块钱,我不舍得花。逢年过节的,当成给孩子的压岁钱了。”

他看着郑畏和郑克爽,很认真地说:“如果你们给我找个活干着,我还能帮帮儿子。就算一个月挣一千,我也能省下五百帮他。吃的又不用花钱,地里种点就够了,油盐又花不了几个钱。”

郑畏看着老汉身上穿的衣服,都洗得发白了,还穿着。

老婆婆的衣服还是件男式的羽绒服,暗紫色的,看不出新旧来。

日子过得太过拮据了,真得让他们多些收入,才能算是小康生活。

郑克爽副市长摸摸他们住的火炕,凉冰冰的,关心地问:“怎么不烧火热热炕啊?”

老汉翁声翁气地说到:“我们这是平原地,现在柴草也少了,都打除草剂打的没有草了,树木又都成个人的了,没处找柴火烧了。买着烧太贵,热饭就靠蜂窝煤炉子。”

郑畏随着他的手指处,看到锅灶旁边有一个蜂窝煤炉子,烟筒通到炕洞里。

“这样烧炉子,很容易煤气中毒啊!”

村支书听到很紧张,“下午我找人,给他改改,装个带热水器的炉子。”

老汉不太甘心地嘟哝了一句:“那种炉子费煤,这个就挺好,晚上睡觉时开着门就没事了。”

郑畏很果断地说:“必须改,钱不够花的,咱们一起想办法,不能拿着生命当儿戏,中毒会死人的。”

老汉不再吱声,看着郑畏,眼睛里充满疑惑,还有一些希望。

如果能帮着他找到活干,挣些钱就好了。

当然在家附近,他自己可不会跑远了。

“村里就没有人搞些加工活什么的?”

于春民有了手工制作玩偶的经验,就问村支书。

“没有,这不刚听说韩信沟那里有人开始发放手工活的,想去联系着试试。”

村支书有些老实得过头,说话都不敢大声。

“好,我给你打电话,你马上去联系,你亲自组织人手,男的可以发放原材料、收回成品,女的可以在家制作,把闲散人员都利用起来。他们那边的熟手,一天都能挣到二百元了。”

于春民马上给韩永三打了电话,说好让这个村的村支书去找他。

可能还觉得推广不够,接着给乡妇联主席打了电话,让她务必村村都动员到,就让村支书牵头,先搞起来再说,等挣着钱了,就会有人抢着去干了。

郑克爽看于春民安排工作这么尽心尽力的,脸上的笑容就多了。

到达下一户时,郑克爽终于见识到郑畏所说的那种生活困苦状态。

石牛埠村,座落在一座石头山上,村里唯一可耕种的土地,又在水库上游,守着水源地,土地长年受干旱。

原来的水利工程全坏了,浇地需要机器,就算不着账了。

本来山岭薄地,收成就不高,再浇地用机器,无非空耗。

老百姓大部分外出打工,把土地里种植上杨树,任其自由生长。

石头山上倒是绿化了,可是收入实在是无法增长多少。

郑畏走访的这户人家,家里只剩一个老婆婆生活。

老伴去世的早,他儿子找不上媳妇,到外村当上门女婿去了。

她一个人生活,每年只有土地流转的八百四十元的进项。

日常生活靠养了十几只鸡下蛋,购买油盐酱醋。

吃饭全靠自己种的粮食,田间地头种的菜,加上挖的野菜。

衣服去拾村里人穿下来的,天天得去野地里拾草挖菜。日子过得的确苦累。

郑畏看着老婆婆粗糙的双手,乱成一团的头发和头发下那张老树皮一样黑红色的脸,心里酸溜溜的,不是个滋味。

她的情况完全可纳入扶贫政策的,可是申报时只因有个儿子,就没有批准下来。

掌握政策的审批人员不知实情,仅凭村里上报的一张表格,就轻易决定了。

这样的日子不贫困,到哪里找更贫困的户。

郑克爽也是有些眼角发红,他问于春民:“这样的户全摸清了?总共有多少?如果按照扶贫政策照顾,乡里得负担多少?”

“全摸清了,总共有二百余户这样情况的人家,全是老两口独住,或者一个人过日子。如果全部按扶贫政策的话,每年需要资金八十万元左右。还能够负担得起。”

于春民看来计算过了,也有这种想法了。

“那就从你这里试点,先搞起来。实行两条腿走路,手工制作玩偶推广开来后,有自力更生能力的少补贴一些,完全没有自食其力能力的,进行补贴。探索村里建敬老院的办法,把没有自理能力的那些老年人集中供养起来。”

郑克爽副市长很决断地交待于春民,尽管临港开发区未尚正式组建起工作班子,筹委会不能坐等那一天,这些老百姓等不起。

吃饱穿暖不是目的,更加美好的生活,才是努力的目标。

“如果乡里承担着困难,到时开发区管委会再进行补贴。坚决先搞起来。”

郑克爽接着问郑畏,“你选的下一户,是什么情况?”

“一位瘫痪在床的老汉,享受着民办教师退养待遇,可是家里没人照顾,远嫁外村的闺女为他雇当村的一位妇女照料日常起住,花费起来就拮据了。”

郑畏对这种情况实在太过关心,他知道雇外人照顾,在农村里一般是吃不太好的,也不会有定期洗澡换洗什么的。

“走,看看去。”

郑克爽让于春民前面领路,三辆车转向邻近一个村里。

村支书早在村口等着了,接上各位领导就领着到那位民办教师家里。

他的家正好挨着一所学校,已经空置出来,大门紧锁着,里面的教室都关门堵窗的。

操场上长满了荒草,一群小鸟在里飞来飞去的,很是自由。

郑畏不由动了心思,自从义务教育集中办学后,很多村办小学都停办了,留下闲置的校园。

这可以用于集中供养的敬老院啊,多少一改造就成了。

退养的民办教师家里的门早打开了,一位四十多年的妇女,正在院里洗涤着一些衣服。

房屋建设得不错,只是样式略老些,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,躺在屋里的炕上,头发花白,支着身体,从玻璃窗向外看来人。

一扇窗户还半开着,一只小鸟受到惊吓,扑棱地飞走了。

郑畏陪着郑克爽进屋,屋里还算干净,有着刚打扫过的痕迹。

堂屋里有液化气灶,上面正炖着什么,发出香喷喷的味道,另一个灶上也炖着一只药罐,正冒着热气。

生活的气息很浓厚,进了里屋,一股隐隐的尿臊气还在。

家具陈设都十分齐全,屋里也井然有序。

炕上铺着被褥,靠近锅灶的墙上还安装了一根锈钢管。老人手握钢管,试图起身,可是努力了几次未成,还是躺下去,眼角噙着泪。

他声音嘶哑地说:“老了,身体不行了,就连起床都做不到了。”

脸上是长年呆在屋里的苍白色,手上瘦得皮包骨,青筋外露。

他说话时,喉结上下滚动,像一只小仓鼠。

“教了大半辈子书,落下个脑梗,人就垮了。一年不如一年。还亏了远房亲戚帮忙照顾,才没饿着。再就是亏着国家给我们发退养金逐年提高了,不然连生活都困难。”

他说着话,显得很满足。

郑畏看到炕前有一只轮椅,折起来放在一边。

他打开轮椅,问了一句老人,“能不能坐轮椅啊?”

“能,能,每次闺女回来,都把我抱到轮椅上,到外面晒晒太阳,舒服极了。可她也有一大家子人照顾,实在是忙不过来。”

郑畏轻轻把老人抱起来,放到轮椅上,又给他盖上一件羽绒服,戴上一顶绒线帽。

老人有些兴奋,脸色红润起来。

“远房亲戚也是空闲里过来,帮着做做饭,洗洗刷刷的,我那点退养金根本就够雇人全天照料的,也是没办法的事。”

郑克爽安慰老人说:“我们正在研究,如何把你们集中供养起来,这样老人们聚在一起生活,工作人员照顾起来也方便,照料得也周到些。”

“好啊,好啊,我举双手赞成。把退养金全给他们都行。”

告别老人,来到村办小村,郑克爽与郑畏都驻足看着,良久。

几乎异口同声地说到:“每个村建个敬老院吧。”

真是英雄所见略同,互相看着笑了起来,笑得院里的小鸟都被惊走了。

最新小说: 八零好福妻 开局签到西游送太乙真人 成为反派得不到的黑月光 穿越从语文书开始 炮灰王妃今天洗白了吗 谍海偷天 从木叶开始的宇智波琴川 我靠着茶里茶气嫁给了豪门大佬 团宠小祖宗九百岁 九零福运小俏媳